茅台酒以本地优质糯高梁为原料,用小麦制成高温曲,而用曲量多于原料。用曲多,发酵期长,多次发酵,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,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、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。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下料、九次蒸煮、八次摊晾加曲(发酵七次)、七次取酒,生产周期长达一年,再陈贮三年以上,勾兑调配,然后再贮存一年,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,绵软柔和,方准装瓶出厂,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。
1931年,川黔、川滇、黔桂等公路通车,贵阳、遵义过往客商增多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由于国民政府迁到陪都重庆,沿海工商企业大量迁入贵州等原因,使茅台酒的销量进一步扩大,三家酒厂都积极扩大生产,年产量增加到4万公斤以上。据统计,1947年三家酒厂有工人近百人,窖坑41个,共产酒6万余公斤:成义酒厂2.1万公斤;恒兴酒厂3.25万公斤;荣和酒厂0.7万公斤。销售地区扩大到上海、重庆、长沙、广州、汉口等地,抗战胜利后,赖永初将300瓶茅台酒带往香港试销,当即被抢购一空,茅台酒从此进入了国际市场。
在和西方国家代表唇枪舌战的时候,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也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。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感情,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《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》,随后又送给了住在莱蒙湖畔的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(卓别林也是在这次会上次喝茅台而把它称为“真正的男子汉喝的美酒”)。
因此,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感慨地说: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,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。
回国后,周恩来总理向党中央汇报时,感慨颇深地说:“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‘两台',一台是‘茅台',一台是戏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
在茅台酒厂集团公司,珍藏着数张毛泽东主席和外宾用茅台酒碰杯的照片。其中,有两张是毛主席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碰杯的镜头。这两张照片正好拍摄角度相反,但金日成面带笑意,微露白齿,虔诚而敬重毛主席的神情清晰跃然。毛主席沉稳睿智的目光停留在杯上,却又分明在感受着金日成注视和问候的眼神。他的大手轻握着盛满茅台酒的高脚玻璃杯,自然微举对着金日成热情伸出的酒盏,一切尽在不言的特定历史环境中。这是一张60年代的照片。
毛泽东和金日成,是朋友,是战友,是同志,也可以说是酒友。因为金日成喜欢喝茅台酒,毛泽东投其所好,便送他茅台酒。
那时1973年3月,春光明媚的季节。金日成向毛泽东提起了茅台酒,毛泽东心领神会,一个电话到中央军委,指定要1952年生产的茅台酒三箱,速用飞机送北京,两箱送金日成,一箱留在中央。